智慧云信

国际短信为什么普遍以提交计费?

圆点

你有没有发现, 当你通过平台发送国际短信时,账单上的费用项通常显示的是“提交”,而不是“送达”或“接收”?更让人不解的是,就算对方手机关机、号码是空号,甚至信息根本没送到,这笔钱也照样扣。这自然会让人想问:为什么国际短信普遍按“提交”收费,而不是按“成功送达”收费?这背后到底是技术原因,还是运营商在玩什么“套路”? StringTest&
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常常被忽略,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许多企业通信成本的真相。 354812298791aasx


你好测试abc

一、 “提交”在国际短信里到底指什么?

World测试789

在弄明白怎么收费之前,得先搞清楚“提交”是什么意思。

测试1234567890

在通信行业里,“提交”(Submit)简单说,就是短信成功从你这边(比如发送平台)推到了运营商短信网关的那一刻。只要信息通过API或接口被接收,进了待发送的队列,系统就算它“已提交”,马上就开始计费了。

Random你好456

而“送达”(Delivery)呢,是指短信真真正正到达对方手机并被确认收到。这个过程可复杂多了:得经过你本国的运营商、国际短信交换中心、对方国家的运营商,最后才能到对方手机上。 354812298791aasx

问题就出在这儿——国际短信要经过的环节太多、变数太大,导致“送达”这个状态很难做到实时确认。 Random你好456


二、 为什么不能按“送达”收钱?

听起来,“按送达收费”确实更公平。用户没收到,凭什么收钱?但现实情况是,在国际通信领域,这种模式基本行不通。主要有三个原因:

  1. 跨国链路太复杂,送达确认靠不住
    一条国际短信通常要经过至少3到5个中转环节:发送平台 → 本国运营商 → 国际短信交换中心 → 目标国运营商 → 用户手机。
    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岔子——比如对方号码是错的、运营商网络堵了、手机关机了——短信都可能送不到。更要命的是,很多国家的运营商根本不给你回“送达回执”(Delivery Report),或者这个回执要等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才来。
    如果非要按“送达”收费,平台就麻烦了:发了10万条,只有8万条确认送到了,剩下那2万条收不收钱?什么时候才能确认?账期怎么算?这些不确定性会让整个计费系统乱套。

  2. 成本在“提交”那一刻就产生了
    发国际短信本质上是要消耗资源的。信息一旦提交成功,运营商就已经动用了带宽、通信信道、网关处理能力等等。就算最后没送到,这些成本也已经花出去了。
    打个比方:你寄一份国际快递,包裹刚出仓库就意外损毁了,快递公司会退钱吗?通常不会,因为分拣、运输、人工这些成本已经产生了。国际短信也是同样的道理——“提交”就代表服务启动了,成本跟着就来了。

  3. 防止有人钻空子搞破坏
    如果按“送达”收费,黑客可能利用这个漏洞搞“零成本攻击”。比如,他们用大量无效号码狂发短信,因为系统无法确认送达,平台可能长期收不到钱,结果资源被白白占用。
    而“提交计费”就能有效堵住这个口子——发一条,就收一次费,从源头上控制住被恶意滥用的风险。


三、 全球都这样:这是行业通行的做法

国际短信按“提交”收费,可不是哪一家公司自己定的规矩,而是全球通信行业普遍遵循的标准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(GSMA)在《国际短信指南》里就明确说了:国际短信计费应该以“信息提交”(Message Submission)为准。

你看像Twilio、智慧云信、阿里云、腾讯云这些主流通信服务商,清一色都用这个模式。这不是巧合,而是经过长期实践被证明最可行的办法。

更重要的是,这种收费方式保证了服务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。企业能比较准确地预估通信成本,不用担心因为送达率忽高忽低,导致预算完全失控。


四、 既然“提交就收费”改不了,企业怎么办?

既然收费模式变不了,聪明的企业就该把力气花在“怎么让信息有效送达率更高”上。这三点特别重要:

  1. 号码先过筛子
    发之前,一定要对目标号码做好格式检查和有效性筛查。用专业的号码清洗服务,把空号、停机号、虚拟号这些无效号码提前筛掉,从源头减少无效提交。
    举个例子:东南亚常用+66(泰国)、+62(印尼)这些前缀,要是不小心输成+86(中国),肯定发不成功。用自动化验证工具,能帮你把无效提交率砍掉40%以上。

  2. 分批发送,盯紧反馈
    别一口气发上百万条。建议用“小批量试水+大批量跟进”的策略。先给1%的目标用户发,观察24小时内的送达回执率,要是低于80%,赶紧停下来查原因。
    很多企业就是忽略了这一步,结果白白浪费好几万。

  3. 挑能回执的通道
    虽然不是所有国家都支持送达回执,但有些高质量通道(比如欧美、日韩的)能返回送达状态报告(DSR)。优先选这类通道,方便后面做数据分析和优化。


五、 技术发展了,以后收费模式会变吗?

随着5G消息(RCS)和企业发短信(A2P)协议的推广,未来国际短信的功能会更强大。RCS支持已读回执、发图片视频、双向互动,理论上确实能实现更精细的计费。

但即便如此,“提交计费”估计还是主流。原因在于:

  • RCS还没在全球普及,传统的短信(SMS)仍然是跨国通信的主力军;

  • 就算信息能追踪,运营商也需要回收基础服务的成本;

  • 整个计费系统要改造,成本太高,短期很难全面换掉。

所以,在看得见的未来,“提交即收费”这条国际短信的规则,不太会动摇。


六、 澄清误解:这不是“霸王条款”

很多人觉得“提交计费”是服务商在搞“霸王条款”,其实还真不是。

你想想:如果你是通信服务商,每天要处理上亿条跨国短信,面对几十个不同国家、不同标准的运营商,怎么设计一个既公平又能持续运转的收费体系?

“提交计费”不是为了多赚钱,而是为了在这么复杂的环境里,保证服务稳定、能运转下去。它更像一种风险对冲机制,让企业不会因为那些完全控制不了的因素(比如国外运营商的问题)而亏钱。

反过来看,那些拍胸脯说“按送达收费”的小服务商,往往要么单价高得离谱,要么藏着其他隐性收费,服务质量也未必靠谱。